盘庚迁殷最好的配资平台,大名鼎鼎。
《史记·殷本纪·正义》引用了《竹书纪年》中的记载:“从盘庚迁都至殷,直到纣王灭亡,经过了二百五(七)十三年,期间没有再发生过迁都之事。”
盘庚迁都殷地,并推行了一系列新政。自他开始的“商晚期”,商朝迎来了一个转机,尤其是在武丁时期,商朝再度迎来了新的繁荣和鼎盛。虽然按照常理来看,盘庚在商朝历史上应当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,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,后来的商王似乎并没有给予盘庚应有的尊敬。在甲骨文的卜辞中,迄今为止与盘庚相关的仅有7条,其中两条仅提到他与其他先王一起祭祀。而与他相关的其他先王,如伊尹的卜辞,则多达130多条,这一差距可见一斑。他的兄弟阳甲,反而在后世商王中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尊敬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
根据《竹书纪年》的记载,盘庚名旬,是商王祖丁的次子,也是阳甲的弟弟。在阳甲去世后,盘庚继位。他是商汤之后的第十代、第十九位商王,在位长达28年。
展开剩余86%学术界普遍认为,商王仲丁是“商中期”的开端。盘庚继位时,商朝已经经历了“九世之乱”,其中涉及到的王位更替和迁都被称为“商王五迁”。前三次迁都分别是仲丁迁隞、河亶甲迁相、祖乙迁邢、南庚迁奄。第五次迁都,由盘庚完成,商都迁至殷,并且由此开启了商朝“晚期”的历史。
“商中期”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。关于“九世五迁”的原因,历史上有很多不同的解释,如游牧说、水患说、战争说等等。但从上世纪末开始,学术界普遍趋于一致,认为这些迁都的根本原因,来自于商王朝内部激烈的王位争夺和权力斗争。
当时,盘庚继承阳甲的王位,面临的是一个充满权力斗争和派系纷争的局面,王室内部各方势力相互争斗,局面非常复杂。对盘庚个人而言,如果想要稳固自己的王位,借鉴前几代王室的做法——迁都,是一种可行的选择。对于商朝而言,若想摆脱内部的混乱,重新获得安定与发展,实施新的政治措施也是十分必要的。
因此,盘庚最终做出了迁都的决策,开始了商朝历史上的“第五迁”。
迁都的旧都位于商朝先王南庚所迁的“奄”。关于“奄”的地理位置,有山东曲阜说、鲁北说,以及位于现今新乡西南约30里的古“鄘”地说。从卜辞来看,“鄘”地的说法最为可靠。《史记·殷本纪》记载:“帝盘庚之时,殷都位于河北,盘庚渡河南,复居成汤的旧地,进行第五次迁都,最终定都殷,行商汤的政令,使百姓安居乐业,殷道复兴,诸侯前来朝拜。”
有人认为盘庚迁都两次,首先是迁至殷,然后又迁至亳。然而,事实上,一个王朝迁都两次几乎是不可能的。学者们认为,《史记》所说的“殷”原位于“河北”,迁至“河南”是基于汉代黄河走向的表述,这其实是商代时的“河西”和“河东”的替代性描述。此外,《殷本纪》中的“殷”和“亳”,指的并不是两个不同的地方,而是后来合并成一个“洹北商城”和“小屯商都”的统称。
盘庚所迁的“殷”都,应该是指1999年在河南安阳洹河北岸发现的“洹北商城”。这座城市的外城南北城墙长度大约为2200米,东西长度为2150米,总面积约470万平方米。其规模相当庞大。外城内部还有宫城,面积约40万平方米,已发现30多座大型夯土建筑基址,显然是宫殿的基础。外城北部则是紧凑的居民区,占地约200万平方米。此外,城内还发现了王陵、墓葬区、灰坑、水井等遗址。
盘庚迁都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,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。因此,围绕迁都一事,流传下来的《尚书·盘庚》成为了历史的重要文献。
《尚书·盘庚》包含三篇,其中对于迁都过程中的强硬态度和政治斗争,进行了详细的描述。关于成文的时间,《殷本纪》提供了两种看法——一种认为是在盘庚在位期间即成文,另一种认为是在其弟小辛继位后成文。当前学术界普遍接受即成文说,即盘庚在即位后,便命令史官将自己的讲话记录下来,并纳入商王室的“册典”。
周公在周朝灭商后曾看到这些“册典”,并将其中的内容传入民间,经过多次抄写和流传,最终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《盘庚》文献。
《盘庚》三篇的排列顺序,曾被后来的学者打乱。直到清代学者俞樾提出,原来《盘庚》三篇的顺序应为:第一篇为“原中篇”,第二篇为“原下篇”,第三篇为“原上篇”。这种排列方式,较为清晰地还原了盘庚迁都过程中的艰难斗争,展现了他在面临反对势力时如何采取威逼利诱的手段。
《盘庚》第一篇(原中篇),是盘庚在决定迁都殷前,召集所有贵戚与近臣的讲话,内容大致如下:
盘庚决定将人民迁至黄河对岸,因此召集了许多反对迁都的贵族、官员。面对这些反对者,盘庚在王庭上发表讲话,表达了自己迁都的决心,并表示这不仅是为了保全国家,也是为了保民生的安定。他威胁那些反对者,强调不愿迁都的人将会遭遇惩罚,并斩尽杀绝。此番话显得格外严厉。
第二篇则是迁都完成后的讲话,盘庚告诫所有在位的官员要更加勤勉务实,不再抱怨,继续推动商朝的发展。此时,尽管迁都已经完成,但商朝上下对迁都仍有怨言,盘庚再次强调,所有的行动都必须顺应“天命”。
第三篇讲述的是迁都后的不适应问题,盘庚告诫臣民要适应新环境,并警告那些煽动不满的官员和百姓。严厉的语气表明,他对不服从命令者的强硬态度。
总结《盘庚》三篇可归结为几个要点:
1. 上帝或上天,是商族最高的神明,商王通过占卜来传达自己的决策,声称这些决定是由“上帝”或“上天”所指引。
2. 商王拥有绝对的权力,商王通过执行“天命”,以此来实施统治并对臣民进行惩罚。
3. 敬天孝祖是商王朝统治的道德核心,虽然盘庚实施了一些新政策,但他依然强调尊重传统、循旧俗、用旧人。
盘庚虽然对传统进行了一些变革,但他在迁殷后的新政策上,对旧贵族进行了权力的限制,同时也关注民众的安危与生活。可以说,迁都殷并不是一时兴起的决策,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。
然而,尽管盘庚为商朝做出了极大的贡献,后代的商王对他似乎并未表示足够的尊重。这其中,可能与他继位的背景,以及迁都后的民间不满情绪密切相关。直至周朝灭商,商族才渐渐开始
发布于: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