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王朝,历经了辉煌的开端和最终的落寞。尽管它有长达八百年的历史,但其中的五百多年几乎处于战乱不断的局面,周朝真正实现全国统一、能够主宰天下的辉煌时期,其实仅仅维持了大约两百多年,这个时间长度与许多普通封建王朝差不多。那么,周朝为何会出现如此令人遗憾的局面呢?在五百年的动荡岁月中配资中国,周王室是否曾想过重振雄风、再度辉煌?又为什么没有出现一位足以中兴周朝的英雄人物?
商朝的最后岁月,商纣王暴虐无道,百姓怨声载道,终于迎来了周武王起兵讨伐的时刻。当时,周武王带领的军队和商纣王的军队在牧野一带展开决战。尽管商朝的军队人数上占据优势,但这场战争的结果在战斗开始之前就已经注定。商纣王的统治已经失去了民心,百姓普遍反感,甚至连他自己的士兵也在关键时刻倒戈投向了周武王的阵营。周武王原本期待的大战并未上演,反而顺利进入朝歌,而商纣王却还在皇宫里沉溺于酒宴,完全没有察觉到敌军的逼近。当周武王攻破宫殿,商纣王这才意识到情况已经无法挽回,眼看着即将成为俘虏,他最终选择了自焚而死。商纣王的死,标志着周朝的建立,周武王登基称王,开创了周朝。
展开剩余80%有句俗话说:“打天下容易,守天下难。” 战争结束后,周武王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稳定政权,并确保周朝能够长久地统治下去。为此,他创立了分封制,将战利品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功臣,以此稳固政权。各个功臣被封为诸侯,拥有较大的自主权,不仅可以在自己封地上拥有军队,征税和管理地方事务,同时也有义务定期向周王室朝贡,并服从王室的调遣。刚开始,这一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效,功臣们得到了安置,王室对全国的统治也逐渐巩固。然而,分封制的成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,它的一个重要前提是,周王室能够掌控这些诸侯国的力量。然而,王室并没有足够的军队来镇压或调动这些诸侯,特别是当第二代或第三代诸侯继位后,他们与周王室的联系日渐疏远,且许多人缺乏忠诚心。诸侯王的子女在没有足够的管教和制约下,往往更难遵守王室的指令,这导致了分封制逐渐失去了效力。
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继位后,迎来了周朝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,周康王在位时更是迎来了盛世,历史上被称为“成康之治”。这一时期似乎预示着周朝的崛起,但不幸的是,接下来的王朝发展却呈现出下滑的趋势,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威望与力量。周昭王在位时,带领周朝的军队征战长江流域,虽然胜利归来,但在凯旋途中,却遭遇了天灾。在一次过桥时,大桥突如其来地坍塌,周昭王不幸溺水身亡,这场天灾不仅夺走了周昭王的生命,还让周朝的军队陷入混乱。大军的士气崩溃,士兵们无序逃散,甚至导致更多人丧命。周昭王的死让周朝的衰弱步伐加快,王室的力量大大削弱。
周穆王继位后,本应安抚国土、休养生息,但他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——继续向西北的游牧民族犬戎出兵,尽管成功击退犬戎并打击了其老巢,但这也使得周朝的军力遭受了进一步削弱。更糟的是,犬戎并没有因此消失,反而联合北狄再次骚扰周朝的边境,这进一步加剧了周王朝的内外压力。
而周厉王时期的暴政,则是导致王朝衰败的一个决定性因素。周厉王残暴无道,严刑酷罚,甚至连百姓稍微抱怨,他都会施以严刑。最终,百姓的忍耐达到了极限,爆发了“国人暴动”。愤怒的民众冲入宫城,周厉王被迫逃亡,王室威信彻底崩塌。暴动之后,周宣王继位,他是周朝为数不多的明君之一,一些人曾寄希望于他能够重振周朝的国运,但他却无疾而终,继位的是周幽王,一个昏庸无道、贪图享乐的王。周幽王不仅无视周王室的衰弱,还过于依赖诸侯国的支持,以至于最终在犬戎的联合攻击下,周幽王仓皇出逃并最终死于骊山。
周幽王之死,本该是周朝的灭亡之时,但申侯却出于政治考虑,让自己的外孙周平王继位,并将都城迁至洛邑(今洛阳)。然而,东周的建立并未改变周朝王室的弱势,实际上,周王室已经沦为各诸侯国的“吉祥物”。春秋时期,诸侯们尚且还稍微尊重周朝,将其视为“号令天下”的象征。但进入战国时期后,周王室的象征意义几乎完全消失,诸侯国不再依赖周王室来维持所谓的统一,甚至开始自行建立新的秩序。
即便是周赧王拒绝了秦武王的侮辱性举动,周王朝也依然未能恢复昔日的荣光。周赧王最终被驱逐,病死在他国,周朝的命运最终被秦国轻松终结。
总的来说,东周时期的周王室注定无法迎来中兴之主。要想复兴周朝,首先需要一支强大的军队,这支军队要么依靠外部支持,要么自力更生。然而,东周王朝的状况却注定无法支撑起这样一个强大的军队。各诸侯国早已独立,掌权者根本不会轻易允许周朝复辟。因此,想要东周复兴,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